山东喷砂机苏州喷砂机朱家传承三代造船技艺 现在面临绝迹

文章出处:  作者:喷砂机  浏览量:601  发表日期:2017-06-29 14:33:04

  一个月前,朱伟根位于马肚港的造船场地洋溢着喜气,他造好的3艘钢板船相继下水,订船的渔民兴奋地将船开回家。新船下水,对于船主和船匠来说是件大事,要精心挑选黄道吉日,而且必须是上午。48岁的朱伟根,家住高新区镇湖街道马山村,是苏州至今为数不多的船匠。从18岁起,他独自造的木船、钢板船不下500条。然而,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却困扰着朱伟根,谁来传承。新船下水大有讲究,要燃放鞭炮,船头要钉“喜钉”——四绺红绿布条。新船上点燃香烛,摆放果品、糕点,两盆万年青象征吉祥。这天,平日干活一身污渍的朱伟根,换上洁净的淡蓝色衬衫,新船如同他孕育的孩子,他此刻的心情不啻送珍爱的女儿出嫁。镇湖街道渔业村龚伯荣订购的钢板船率先下水,该船长18米、宽3.2米、高1.1米,钢板厚度5毫米。他先后向朱伟根购买了不下五六条船,1998年以后专买钢板船。船的形状看似大同小异,在他们看来,朱伟根造的船更是吉利,捕捞的鱼虾分外多。新船下水前,船底部用铁架垫高,船头、船艄的部位各放置一个花1万元购买的气囊。朱伟根空气压缩机,气囊渐渐鼓胀,直至如同难以合抱的圆柱,将船体顶起。朱伟根和船主等几个男人在船艄处奋力拉着绳索,夏勤珍在船头使劲儿向前推,船艄前倾,慢慢滑入马肚港,直至船身没入水中。船艄部位的气囊被放掉空气后,从船身下拖出来。朱伟根将自己做的油箱安放在船艄,并固定好柴油机。龚伯荣和父亲、妻子一脸兴奋地将漆着绿色油漆的钢板船开回家。朱伟根生于造船世家,祖父朱长根一辈子帮工造木船,并将手艺悉数传给了伟根父亲朱金根。读过一二年书的朱金根,16岁起就以造船为业,精通木船尺寸配比,会打样,随着公私合营,进入光福镇、木渎镇的船厂工作。1980年,朱金根自谋饭碗,由买家提供原材料,登门造船。他手艺呱呱叫,直至66岁去世,身后留下了数不清的木船。朱伟根15岁时,尚在石帆中学读初二,就辍学跟着父亲学手艺。那时没有电锯、电钻,剖杉木、榉木、柏木全靠2人对拉大锯。[喷砂机]。锯木、刨木、打钉、钻孔样样是力气活。钢板船的栈板弧度以前全靠用榔头一点点敲,需敲一整天方可完成。2015年大年初三,朱伟根琢磨制作了弯板机,用变速箱带动齿轮,将凹的铁模型压向钢板,5分钟即可成型、光滑,没有敲痕。筛砂机用电动机带动网片,砂子从网眼中漏下,用于除锈。喷砂机替代了磨光机,钢板船上油漆后更加结实。此外,用于木船严缝的油灰机、加工木料的锯板机等,无不出自他的一双巧手。

  朱金根最赏识幺子,因为其脾性与自己极其相似,造船手艺更是比己更胜一筹。1992、1993年,生意分外红火,一年要造十五六条木船,每天在他家用中餐的十二三名帮工挤满2桌。转年,生意滑落,原本就不多的同行撑不下去了,纷纷另谋生,苏州高新区只剩下朱伟根一人仍执著地坚守古老的造木船手艺。一艘三桅杆木船售价四五十万元,非一般渔民所能承受,从2006年起,朱伟根应渔民之需,主要做钢板船。像三桅杆大小的钢板船售价8万余元,电焊工需做四五十个工,油漆工需做10个工,每天工钱200元。给木船涂桐油、钢板船上油漆又脏又累,浑身上下蹭满了油污,出高价也没人愿干,夏勤珍成了油漆工,还要忙活儿里里外外的家务,若她没空,她74岁的父亲夏秋生就顶替女儿刷油漆。夏勤珍是丈夫造船的主要帮手,婚前拈绣花针的手爬满了老茧。朱伟根学手艺那会儿,木船还没有柴油机,全是帆船,他后来造的使用柴油机的木船,船头还和父亲造的船相似,船尾比帆船的船尾宽并且高。木船各部位的比例大有讲究,也是祖父传下来的独门秘诀。造钢板船的手艺是他不断摸索掌握的,但木船、钢板船也有共通性。他透露秘诀,船头劈波斩浪,底部宽度要小,龙骨要牢固,弧度要流畅。

  造船场地长期困扰着朱伟根,他尝够了没有固定场所的滋味,苏州喷砂机这严重地影响了他的造船事业。从1992年起,他先后3次无奈搬迁:先是在太湖边撂荒的芦苇荡,做了六七年木船,因为生意清淡,他不得已到苏州市区干了近3年的装修房子的木工活儿。装修木工不是本行,他难以割舍对船的深厚感情,搬到紧挨太湖的马山边,租了半亩多旱地,重拾老本行,做了近1年的木船。2002年,他又搬到自家位于马肚港边的1.8亩口粮田造船。2014年是他造船兴盛的一年,这一年,他造了30艘钢板船。别人家的口粮田出产粮食、蔬菜,他家的口粮田出产一艘艘庞大的船只,这是他一家三口赖以的衣食饭碗。造了30余载的船,老实巴交的朱伟根除了造船外,不会其他的,造船是他唯一的谋生技能,维系着全家人的生计。可近年来,他造船的饭碗却端不牢了,老是被,整日不安。忧心忡忡的不仅仅是他一家人,在太湖捕鱼捞虾的渔民同样着急上火,他们见到朱伟根就问:你如果没有造船场地了,我们到哪“里订船、到哪里修船?就算朱伟根保住了造船场地,渔民们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,不久的将来谁来造船、修船?朱伟根、夏勤珍夫妇的独生女在外资企业上班,女婿卖工艺品,朱家传承了三代的造船技艺眼瞅着就要绝迹,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也物质文化遗产。年届半百的朱伟根是苏州高新区唯一的船匠,忧虑自己倘若干不动了,谁来?稀缺的太湖船匠承载的不仅是自家的衣食饭碗,还承载着无数渔民的衣食饭碗,困局谁来破解?